[编者按:日前2014中国企业国际化平台暨TCL跨国并购十年回顾在北京召开;与会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自爆其丑,用TCL在国际化经历中的挫折、失败、再崛起历程做靶子,来一同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角逐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就。
]出海刚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飞速长大2015年,对于处在经济转型重点期的中国而言有特殊含义,其中一项就是中国将成为净资产输出国,这将一改大家长期依赖海外投资的近况。
在加入世贸 组织的13年中,中国企业国外拓展从雄心万丈,再到伤痕累累四处碰壁,直到目前进入到了收成成就和经验的阶段。
特别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 的新正常状态,在不少细分商品范围,国内市场出现了饱和,此时再谈国际化,其现实意义更胜以往。
出海去,对于生活在陆地的大家,具备天然的魅惑力,海洋仿佛是个无穷的宝藏。
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国外市场也同样充满着魅惑,那几乎成了一个成为国 际巨头需要历程的历练过程。
但出海打渔和寻宝的大家时常遭遇风暴与巨浪,而中国企业发展国际市场也总是被市场风浪打得丢盔卸甲、铩羽而归。
中国企业早期进行的国外回收和业务拓展,总是是其在国内市场顺风顺水、信心爆棚的产物。
就好似TCL董事长李东生在本次平台上回顾2004年对法国 汤姆逊的回收案,当时TCL彩电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头羊的地方,回收汤姆逊之后就会成为彩电行业的全球第三,假如这个单靠TCL自己拼搏恐怕需要漫长的时 期,而且可以借用回收飞速打开欧美市场,所以尽管汤姆逊过去提示之前给出的营业额预期可能与实质会产生巨大差异的时候,但当考虑到立即签约,可以正好赶上胡 锦涛主席出访,李东生直言自己当时没禁住魅惑,不然可以拿到更优厚的条件。
TCL回收汤姆逊电视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不是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扬帆国外市场的孤例。
我也曾亲身见证过2005年明基回收西门子手机业务, 当时西门子不但没收取现金,还白送了2.5亿欧元补贴外加0.5亿欧元的投资。
当时明基董事长李焜耀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酒店召开发布会时,眼中流露出对 成为全球手机霸主的渴望之情,我到今天还明确记得。
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假如回收顺利完成,那样明基+西门子的份额将飞速成为全球第四,距离全球第三也只是近在咫尺。
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明基在西 门子手机项目上亏损额高达8.4亿欧元,最后只能通过申请无力清偿保护。
事后,我去明基采访,当时明基中国区的一位高管开玩笑说,假如不去回收西门子手 机,那些钱用来请大伙吃大闸蟹,估计可以吃几百甚至几千年,但历史没办法回头。
2005年,联想回收IBM的PC业务时,基本背景也惊人地相似。
飞速做大成为全球前几名,依赖被回收品牌的途径飞速打开欧美市场,几乎是这个时期 中国企业国外并购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和魅惑。
但一门心思直接跨入全球前几名的宏愿和走捷径达成国际化,非常快就被现实的残酷所浇醒,TCL、明基、联想等标杆性 企业,在其后的一两年,几乎都陷入了一个巨额亏损的泥潭。
中国企业国外并购为什么一直屡屡碰壁?在2004~2009年之间,中国企业进行的国外回收常见遭遇了整理与亏损的危机。
有业内高人甚至总结出了国外并购的七七定律:70%的国外并购可能是失败的,国外并购有70%的失败缘由是受制于文化。
李东生在总结TCL早期国外回收的经验教训,很值得中国其它企业借鉴。
李东生觉得当初回收汤姆逊项目之所以结局不佳,其实对产业转型的误判是要紧 是什么原因之一。
当时汤姆逊在CRT技术和DLP技术的储备都是世界先进的,当时TCL觉得LCD液晶技术至少还要5~6年才能取代CRT,但在2005年欧 洲市场飞速转向液晶平板电视,美国市场也在2006年飞速转向液晶平板电视。
在之后大家又预判PDP会成为大屏幕电视的主流技术,但事实证明,LCD液晶才是主流。
基于对技术改革的误判,致使回收汤姆逊有哪些用途和意义大为减少,其次也影响了整个TCL在液晶电视上的Supply chain布局,这致使TCL彩电业务在其后的纪念都遇见了很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之所以可以在2004~2006年屡屡上演蛇吞象的国外回收,其中一个缘由就是被回收的品牌在相应业务上出现了经营困难。
当初汤姆逊在彩电 业务上已经出现了亏损,而IBM的PC业务也是由于收益里过低被IBM舍弃,西门子手机业务是由于持续亏损才会赔上2.5亿欧元嫁妆被送出。
所以这类国外 项目,虽然在各自的范围都有专利、人才、途径的现成的资源,但其实这类业务已经是处于马上遭受市场淘汰或者亟待转型的产业。
在TCL完成对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明基完成对西门子手机的回收,联想完成了对IBM PC业务的回收后。
整理过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特别是原来被觉得微不足道的文化和法律差异,更是致使了中国企业在这款国外回收的折戟沉沙。
就拿明基来讲,原本计划通过裁员飞速减少本钱,从而达成 扭亏。
但德国很严苛的劳动者保护条例和强大的公会,致使每裁一个人都本钱巨大,甚至这本钱是很难承担的。
欧洲人不同意加班,这对于想飞速拿出一款热卖来 达成扭转的明基来讲,也是很难调和的矛盾。
TCL在与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整理过程中,也发生了要裁员,需要第一要裁掉技能最熟练、最易找到工作,才能裁掉其它能力平庸职员的困境,而且在整理国外研发团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的核心职员辞职的现象。
总结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国外回收频频受阻,我觉得最根本是什么原因就是,野心和资金筹备好了,但其实在国际化人才储备、文化整理、技术整理等方面都没筹备好,就开始了野蛮成长有关。
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只看到了一口吃成胖子的机会,但忽略了一口吃成胖子需要的胃口。
TCL为何能从跌倒之处爬起在持续的亏损之后,中国企业国外回收出现了逆转。
TCL的国外回收项目陆续盈利,而联想借用回收IBM PC,在仔细消化之后也达成了营业额的复兴。
其实在我看来,TCL的重振的道路其实也没太多奥秘,就是抛弃掉了过度的理想化,而让它回归到正常的商业轨道。
譬如TCL在2005年与阿尔卡特进行了第二轮重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将研发重心由法国转移到上海,这致使结构本钱可以大幅减少,这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
对于被回收的国外企业职员而言,特别是欧洲和美洲的职员,他们在健全的劳动保护法律和工会保护之下,非常难去靠简单暴力的长官意志去命令他们干什么。
所以在团队整理时,更需要可以与他们平等交流的思维和机制。
TCL与阿尔卡特后期的整理,由于TCL管理团队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致使阿尔卡特原团队稳定,文 化与管理越来越融合,他们对欧美营运管理都是有相当的认识,比较快的把整个团队整理好。
历程了碰撞与整理,TCL的国外业务在2009年开始持续发力,TCL销售收入和国外销售收入都在稳步增长,尤其是国外销售收入增长的幅度比国内销 售收入增长大一些。
现在国外销售收入占TCL总体收入的48%,而2009年国外业务占比仅为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在手机业务上,TCL国外这一块成长非 常迅猛,目前TCL已经是全球第六大通讯设施提供商。
有钱就好吗?将来中国企业国外拓展再畅想在十年前,进军国外市场,大多是国内企业巨头们锦上添花之举,由于国内市场的红火也可以支撑这类企业的飞速发展。
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 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愈加多的挑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少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中国的工业附加值相对偏低,而伴生的能耗和污染则相对偏高。
在中国国家领导人正式确定GDP增速进入到中高速的新正常状态,而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加大国际地区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外拓展成为了重整全球资源、重新概念全球协作与分工的要紧方法。
海外企业在中国进行业务拓展,总是都是将已有些成功模式在中国落地和复制,譬如说麦当劳、可口可乐、沃尔玛。
但中国原来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商业模式,并不可以简单的复制到国外市场,所以当务之急是探寻到现实的可以达成的成熟商业模式。
现在中国企业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范围,已经出现了局部领先的态势,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将这部分优势产业向国外市场复制。
TCL新提出的双+战 略转型,是智能+网络转型,打造商品+服务新商业模式。
整个科技产业都有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征兆,所以这也是中国企业国外拓展的新机会。
过去提到国外扩展,不少中国企业第一想到的就是占领欧美市场。
但之前中国商品体验和技术上并无明显的优势,所以非常难去切入欧美这个成熟庞大又十分 挑剔的市场。
其实我理解的国际化,最重要达成的就是盈利,一桩买卖假如如果持续赔钱,一定没办法持续。
所以,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经济体,大概机会更 大,假如机会成熟再去攻欧美市场也不迟。
国外拓展与投资,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当中国成为了净资产投资国,大家也没什么傲娇的资本。
只有放平心态,在国外拓展要有明确、明确的商业模式,要有足够强的风控意识。
TCL的国际化曲折的道路,映射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艰难经历,但TCL坚持国际化的方案,从2009年开始收到了愈加丰厚的回报。
全球化并非一道现成的盛宴,参与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所以,大家期望TCL作为国际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策略的宝贵样本,单纯做大并没意义,所以大家期待中国企业在下一轮国际化热潮中,可以愈加成熟和稳健。
国际化之后,外海业务是不是可盈利?能否帮助国外当地人民达成民生改变?是不是风险可控?会不会对当地环境资源导致重大影响?这类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新问题。
事实证明,只想用技术和资本换市场,而且想凭着核心技术长期把持产业链中收益最丰厚的一块,这种模式虽然看上去理想,但现实却非常难持续。
将来的全球 化,势必是打造在共赢基础上的全球化,也势必是打造在网络经济之上的全球化,所以中国企业需要的国外市场,绝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生产或者销售地区,而是 可以提供革新、提供当地化服务的价值中心,当地的居民也可以由此而获得就业机会和民生改变。
共赢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会成为将来国际化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